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保健版 > 家庭健康 > 老年保健 > 心绪情感
编号:83137
广州25万“空巢”老人盼慰藉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0年11月16日 广州日报
     广州已步入老龄化社会,独居老人因老年丧偶等造成的空巢及独身问题正在引起社会的关注。许多老年人从社会舞台的幕前退下后,常感到不再为社会所需要,他们非常需要有人理解和分担这种无助无奈的情绪,而他们老来无伴的凄凉孤独现需要慰藉。但独居老人的心理和情感是一个相对封闭而隐秘的世界,其心灵伤痛和精神需要,往往被子女甚至社会忽略了。

    广州60岁以上的老人在整个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已达10%以上,全市共有83万多老年人。如何让这些老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愉快地度过晚年,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记者近日采访发现,许多独居老人生活寂寞。有的老人看着清冷的月光就难受,有的老人凌晨4点打电话找人聊天,有的老人天天与去世的老伴对话,有的老人甚至想投河自杀。关注全市大约25万独居“空巢”老人的精神生活,是体现我们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。

    住在寺右新马路的柳姨今年已经67岁,5年前与丈夫离婚,现在一个人守着两间房子。因为是从外地来广州落户的,儿女都不在身边,所以每天不知如何打发光阴。她的生活非常简单,早晨六时多起床后去晨练,八九时简单吃点早餐,中午就喝点汤吃几个板栗,晚饭做点菜。家里的电视机都落满了灰尘。老人说,现在电视也懒得看,晚上看着清冷的月光非常难受。她甚至几次想从海珠桥上跳下去。由于种种原因,她的女儿20年没来看过她,她回忆起女儿就泪流满面,满头银发注释了她孤苦的晚年生活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家住荔湾区的王伯自老伴去世后,自己住着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,生活过得单调而乏味。他每天起床后,都到附近的荔湾湖公园转上一个多小时,然后到流花公园、越秀公园等转两三个小时,到九时多了才去饮早茶,此后再到人最多的人民公园度过一个上午。

    住在新市附近一花园的王阿姨今年72岁,老伴今年年初去世,老人家一下子没了主心骨,一个人守着三房一厅的房子,将老伴的照片挂在客厅,有什么事都要对照片说一下,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向照片供奉一下后才吃,甚至出去旅游也从不在外过夜,因为怕照片中的他饿着。朋友雷姨打电话问候她,她在电话中就哭了,说“不要提我老伴的事,提起他我就会伤心,没法平静下来。”她说,身材高大的丈夫是她晚年的依靠,一旦失去依靠精神几乎崩溃了。

    家住天河的郭阿姨今年75岁,三个儿女都在外地,她一个人住着80多平方米的房子,因为自身一人生活,她常常早晨4点钟就醒了,然后便给认识的朋友打电话,将白天遇到的小事向朋友诉说一番,一直到天亮才罢休。等晨运时与老年朋友相会了,她才觉得踏实。生活在东山区的陈老伯幽默地说,“我认识几位老年朋友后,经常互相打打电话,这样,即便我哪天忽然生病无声无息死在家里,朋友们打电话知道没人接,也可以及早来看看。”

    记者在一些婚介所采访也发现,许多老人条件很好,如有位69岁的陈伯是大学毕业,有三房两厅,是离休干部,月收入1200多元;有位徐伯65岁,有三房两厅,大专毕业,是个月收入有1300多元的干部;还有许多是读过大学的干部,他们都有文化,喜欢读书、看报、绘画、跳舞等文体活动,生活优越,但他们都有一个缺陷:独居。他们都希望找个老伴。其中原因正如一位老伯在求偶要求中留言所说:找一位“性格善良、温柔、体贴、关心,离异后孤单生活的苦楚的女士为伴”。找个老伴,两个人的孤苦可能就都没了。”, 百拇医药